歡迎您光臨中國最大的行業(yè)報告門戶弘博報告!
分享到:
夾層投資:比風險投資更重要的融資手段
2007-07-05 來源:慧聰網 文字:[    ]
最近兩年,那些曾經爆炒“風險投資”概念、似乎它是高科技產業(yè)唯一救世主的理論家們,恐怕會感到這套理論有點不太容易編下去了。在美國,風險基金投資額自2000年達到創(chuàng)記錄的1059億美元后便急劇下降,2001年是406億美元,02年是214億美元,去年繼續(xù)一路下滑到182億美元。相應地,風險基金的籌資能力也從00年的1054億美元衰退到02年可憐巴巴的91億美元,03年稍有反彈,也只有108億美元。

  與此同時,另一種投資形式卻保持穩(wěn)健的發(fā)展。這就是所謂“Mezzanine投資”,一般翻譯為“夾層投資”。2003年,在美國市場上,夾層基金和收購型基金的總籌資額從02年的256億美元增加到267億美元,分別是當年風險基金籌資額的2.8和2.4倍。而歐洲市場夾層投資相對活躍程度更高,其對于成長型公司的投資額上升了16%,從2002年的45.8億增加到52.8億美元。

  其實,夾層基金過去就一直比風險基金更重要。在1995年的時候,美國夾層基金和收購型基金的總籌資額就達到了268億美元,同樣大大超出當年風險基金的100億美元。只是在90年代末期,風險投資的超常規(guī)飆升吸引了大多數人的眼球,使夾層基金相對黯然失色,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不問國情、盲目推崇風險投資模式的浪潮。同樣在中國,媒體熱情和政策注意力也曾過分集中于風險投資和二板市場。似乎在促進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發(fā)展方面,中國缺的不過是這一兩樣金融手段而已。事實恐怕是,中國金融體系由于長期國家壟斷和過分監(jiān)管,處在全面不發(fā)達的狀況,可以說已嚴重滯后于經濟發(fā)展水平。我們欠缺的金融工具,怕是太多了。

  閑話不表,回到夾層投資這個話題。夾層投資之為“夾層”,因為它是一個雜交性的東西,兼有債權投資和股權投資的雙重性質。它是一種次級債,也是一種股權。

  就像Mezzanine的英文原意,是指劇院中一樓和二樓之間較小的廂座夾層,“夾層投資”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也處于底層的股權資本和上層的優(yōu)先債(高級債)之間。同樣,就融資額度而言,它通常也比上下層的股權融資和優(yōu)先債權融資額都要小。它直接記錄為次級債,同時往往要加上一個注釋:這種債權總是伴隨相應的認股權證,投資人可依據事先約定的期限或觸發(fā)條件,以事先約定的價格購買被投資公司的股權,或者將債權轉換成股權。換句話說,我借一筆錢給你,一方面你需要不斷還本付息,同時在一定條件下,我可以將剩余的債權按事先定價轉換成股權(或另行認購)。

  過去幾年中,國內不少介紹風險投資的文章書籍,都錯誤地把夾層投資當成了風險投資的一種,或者是其一個階段(有人將其牽強附會地解釋成“成熟期風險投資”)。其實,兩者的性質迥然不同。風險投資一般尋求控股,或至少取得足夠影響公司決策的股權。投資方會不斷關心甚至干預公司今后的運營,對公司管理團隊進行輔導甚至改造,并積極參加今后的二輪、三輪融資活動,經常直到公司上市或被收購后才告退出。這種高度關心固然使不少創(chuàng)業(yè)者受益匪淺,但另一些創(chuàng)業(yè)者可能會把它視為威脅性的“資本的力量”。風險投資方和公司創(chuàng)業(yè)者之間發(fā)生矛盾的情況并不少。另外,風險投資既然是股本投資,一旦失敗就可能血本無歸,所以風險投資的期望回報率也比較高,通常會在35%-45%甚至更高。夾層投資則很少尋求控股,一般也不愿長期持有股權,更傾向于迅速地退出。當企業(yè)在兩輪融資之間、或者在希望上市之前的最后沖刺階段,資金處于青黃不接的時刻,夾層投資者往往就會從天而降,帶給企業(yè)它所最需要的現(xiàn)金,然后在企業(yè)進入新的發(fā)展期后全身而退。這也是它被稱為“夾層”投資的另一個原因。夾層投資的操作模式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尋求的回報率也低一些,一般在18-28%左右。

  不過,這個期望回報率仍大大高于債權的回報率。在今天的資本市場上,5-7年期次級債(也是夾層投資的合同期限)的回報率一般只有10-12%。為此,夾層投資一般要求較低的分期還款,和較高的到期還款,以保證始終握有足夠數量的債權,其目的就是在公司增長到一定程度、股權增值后,利用所謂“退出觸發(fā)機制”,將債權轉換為股權。由于夾層投資者追求的是投資回報,而不是控制公司,因此,它通常并不真正轉換股權,而是將這一權利出售給希望控制公司的第三方,例如二輪融資、上市前融資的投資者,收購并購的要約方等等。因此,夾層投資經常會在遠不到合同期限的時候,就先行變現(xiàn)退出。

  夾層投資的這種特性,使得它成為頗適合于成長型公司的一種融資方式。事實上,夾層投資曾主要是傳統(tǒng)行業(yè)的融資工具,如房地產業(yè)。在歐美,房地產開發(fā)商能夠獲得的貸款(高級債),一般只夠整個項目所需資金的70-75%,而開發(fā)商自有資本往往只有項目規(guī)模的10%。這其中缺口的15-20%,通常正是靠夾層融資來補足。今天,房地產業(yè)可能仍是利用夾層融資最多的行業(yè),據估計,2001年美國房地產業(yè)夾層融資的總額,可能在650億到1350億美元之間。不過,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許多投資家發(fā)現(xiàn),高科技成長型公司也可以成為夾層投資的良田。

  對于企業(yè)來說,必須能夠講述一個“成長的故事”,才有可能贏得夾層投資。新產品、新技術的誕生,新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立,對外收購的機遇,等等,都可成為“故事”的素材。在這一點上,夾層投資家和風險投資家頗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風險投資家更注重企業(yè)營收的高成長潛力(意味著高回報率),而夾層投資家既希望企業(yè)有較高的營收增長潛力,也希望企業(yè)的“故事”中包含了近期甚至即期的基本利潤增長,希望企業(yè)保持良好的現(xiàn)金流。不難看出,在高科技產業(yè)突飛猛進、連青蛙都知道舉行網絡婚禮的時期,風險投資家的戰(zhàn)略更容易取得其預期的高回報率。但是,最近兩年,高科技企業(yè)變得謹慎,更小心地維護自己的會計帳戶,避免采納盲目追求增長的擴張策略,這就給了夾層投資創(chuàng)造了較大的舞臺。

  另一方面,高科技成長型企業(yè)也有充分的理由選擇夾層融資。成長型企業(yè)通常自有資本比例較低,隨著企業(yè)的快速成長這個比例還會進一步降低。因此,它們一般難以提供足夠的擔保,獲取銀行貸款(高級債)來支持自己的擴張。如果引入風險投資等股權投資,又會大大稀釋創(chuàng)業(yè)者的股份,甚至讓他們失去對公司的控制。對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來說,這是難以承受的夢魘。夾層投資雖然也包含股權內容,但在作價上一般比風險投資高出50%左右。這不但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也避免了創(chuàng)業(yè)者股權的過分稀釋。

  要說夾層投資一定比風險投資更為重要,恐怕過于武斷。如果高科技行業(yè)又出現(xiàn)一個新的高速增長黃金期,則風險投資完全可能再掀起一個發(fā)展高潮。不過,在目前這個謹慎的市場上,就對高科技成長型公司的投資總規(guī)模而言,夾層投資的確已經再次追上甚至反超風險投資。我們至少可以說,它是一種不容忽視的融資工具。
文字:[    ]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