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光臨中國最大的行業(yè)報告門戶弘博報告!
分享到:
糾正失衡:全球經濟正面臨挑戰(zhàn)
2007-08-23 來源:金融時報 文字:[    ]
瑟娜•波基奧妮沒有料到,抵制中國產品會把全家人的生活搞得一團糟。作為一位美國自由撰稿人,她在一篇題為《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的專欄文章中,講述了她家在過去的一年里不購買中國制造產品的日子。而最終,她有些無可奈何地告訴她的美國讀者:“經過一年沒有中國產品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中國產品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大!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制造”,近年來不斷擴大的美國貿易逆差,早已令大多數(shù)美國的普通家庭放棄了起初的“國貨情結”,而從目前的經常項目狀況來看,赤字增加所帶來的后果更是不堪設想。

    據(jù)統(tǒng)計,美國2005年貿易赤字總額達到了空前的7257億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驟升至5.8%。而根據(jù)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去年的預測,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將繼續(xù)上升,2006年將達近9000億美元,即占其GDP的6.7%。

    全球經濟失衡引起各方關注

    美國經常項目赤字持續(xù)攀升,使全球經濟失衡狀況自2005年以來進一步惡化。一方面,美國經常項目赤字超過7000億美元,而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主要石油出口國及部分歐洲國家的貿易順差則相應增加,達到1000億美元的規(guī)模;另一方面,主要經濟大國的對外負債和對外債務變化也驗證了全球金融失衡的程度。2006年初,美國的對外凈負債已經超過了3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其債權方主要是日本、石油出口國、瑞士和挪威等歐洲國家。據(jù)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羅奇預測,當今美國每天至少需要向國外舉借20多億美元的資金,方可滿足國內資金的需求。

    這一問題引發(fā)了越來越多經濟界人士的擔心。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美國為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資金缺口而大量舉借外債,那么這種情況持續(xù)發(fā)展下去,遲早都會使外國投資者喪失信心,可能會導致美元大幅下跌,引發(fā)金融市場的波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全球經濟失衡還可能引發(fā)無序調整,并最終威脅到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

    為此,在2005年初,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就曾呼吁,“解決全球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應被視為未來世界經濟發(fā)展中“應特別關注的首要問題”;2006年4月21日,剛剛閉幕的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再次強調了全球發(fā)展失衡的風險。

    全球經濟失衡誰該對其負責

    在關注全球經濟失衡風險的同時,我們聽到了關于“誰該對全球經濟失衡負責”的相互指責,而在這場爭論中,中國始終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由于中美兩國互為名列前茅的重要貿易伙伴,也是事實上的最大貿易差額來源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自然而然地成為美國壓縮經常項目逆差的重點,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和逼迫人民幣升值又被許多美國人視為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靈丹妙藥”,以至于紡織品特保爭端成為近20年來中國社會反響最大的對外貿易爭端,“人民幣升值論”也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至今未見停息。

    不可否認,中美兩國經濟政策協(xié)調對化解全球經濟失衡至關重要,但如果說穩(wěn)定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持續(xù)增長的經濟產出是國際社會的“公共產品”,在經濟互相關聯(lián)的條件下,所有國家和地區(qū)都對全球經濟的均衡發(fā)展負有責任,并可以通過增加各自經濟的靈活性和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需求形勢等途徑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2006年4月21日,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在華盛頓聲明“消除全球不平衡是一個共同的責任,要求所有地區(qū)參與”;次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也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后發(fā)表公報稱,“為在中期有序地糾正全球經濟失衡而采取行動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世界各國應共同承擔責任解決全球失衡問題,國際社會已經就此達成了共識。

    各方把脈全球經濟失衡

    對全球經濟失衡的產生,普遍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方面,從貿易視角看,近年來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的變化是國際貿易不平衡產生的重要原因。跨國外包與供應鏈重組的加速發(fā)展,促使勞動密集型生產和服務率先外包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如中國、印度等國;而感受到壓力,發(fā)達國家則轉而生產更高檔次的產品或提供服務,以期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機會和新的出口優(yōu)勢。但是,這一過程往往有一段滯后期,在此階段,國際間貿易不平衡往往會擴大。中美貿易不平衡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由這一原因所致。另一方面,從儲蓄視角看,全球性的儲蓄-投資失衡是全球經濟失衡的另一內在根源。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主要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了儲蓄率和投資率雙雙下降的現(xiàn)象,其在全球儲蓄和投資中所占份額已從70年代的85%下降到目前的70%。與此相反,在發(fā)展中國家(主要是東亞經濟體)和石油生產國,儲蓄率在此期間總體上一直穩(wěn)步增長,其投資率一度顯著上升。中國及亞洲一些國家由于經濟體制、消費習慣和人口結構等原因有著非常高的儲蓄率,過多的儲蓄沒有全部轉化為投資,對應為貿易順差。

    目前,有許多國家和國際經濟與金融組織開出了治療全球經濟失衡的“藥方”:

    ——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G7)2006年4月21日華盛頓會晤后發(fā)布聲明,敦促美國提高儲蓄,控制開支;敦促歐洲進一步采取措施進行結構改革,以促進內部需求拉動的增長;敦促日本通過結構改革,確保財政健康和長期增長。

    ——IMF在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2006年4月22日華盛頓會議后發(fā)布公報提出的方案是:美國削減財政赤字和提高儲蓄率;歐元區(qū)和其他一些國家實行結構改革,增強發(fā)展?jié)摿,擴大內需;日本進一步實行包括財政領域在內的結構改革;亞洲新興經濟體提高匯率機制靈活性。

    ——中國人民銀行在2006年5月31日發(fā)布的《中國人民銀行2006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認為,調整全球經濟失衡要充分考慮各方所應承擔的責任。提高美國的儲蓄率、加快日本和歐洲的結構改革、健全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金融體系,三者缺一不可。其中,采取有助于提高美國儲蓄率的政策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

    不難發(fā)現(xiàn),各方均將解決問題的路徑放在了兩個方向:一是鼓勵經常項目赤字的國家增加儲蓄,即敦促美國提高儲蓄率。據(jù)IMF測算,把美國國民儲蓄率提高一個百分點,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將減少相當于0.5%GDP的數(shù)額。二是促使經常項目順差的國家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

    糾正失衡一個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

    雖然解決全球不均衡發(fā)展已經成為共識,但如何能在成功化解美國的“雙赤字”問題的同時不帶來負面影響,卻頗有難度。一方面,如果較快地削減赤字,美國經濟增長將放慢,并因此而影響世界其他各國經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如果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繼續(xù)擴大,則可能使本已惡化的全球經濟失衡狀況“雪上加霜”。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美國赤字的絕對規(guī)模、亞洲各國中央銀行的作用和近期美元走勢都表明形勢不容樂觀。各國現(xiàn)行的財政政策似乎也并沒有著力于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美國的財政政策仍然趨向擴張,歐洲保持中性取向,日本則繼續(xù)其財政整固的政策。這種政策安排將會繼續(xù)鼓勵金融資本更多地從歐洲和日本流入美國,從而進一步惡化世界經濟失衡狀況。

    然而,也不必因此悲觀。IMF日前提高了自2006年9月起和2007年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分別提高了0.6和0.3個百分點,至4.9%和4.7%。鑒于良好的經濟預測,IMF稱2006年可能是成為解決全球失衡的“分水嶺”:各國要么利用這個良好的環(huán)境致力于解決全球失衡,要么就舍棄這個機會。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將在今年破題并非沒有可能。

    分析各種解決問題的路徑,有關專家認為,提高美國儲蓄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美國推行鼓勵私人儲蓄的政策本身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風險。美國進出口彈性以及進出口占GDP比例的不對稱要求私人儲蓄增長必須達到相當大的規(guī)模、并且需要經歷較長時間,才能對經常項目赤字的改善產生作用。在此過程中,如果通過利率緊縮進行快速調整,任何改善財政狀況和顯著壓縮消費的措施組合都會增加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并通過貿易、外匯和股票市場波及全球。

    人們同時也寄希望于主要經濟大國之間能夠通過加強政策協(xié)調。成功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的方案必須包括以下內容:諸多工業(yè)化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之間更多的戰(zhàn)略合作;增強各國貨幣政策彈性;加快歐元區(qū)結構改革的步伐;在日本進一步加強企業(yè)和銀行業(yè)改革。

    最近幾年,從亞洲金融危機到石油價格飆升,世界經濟經受住了各種沖擊,F(xiàn)在全球經濟的靈活性更強,資本市場的變革也更加深化,全球經濟失衡還是有望在不帶來巨大破壞的前提下得以糾正的。
文字:[    ]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