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光臨中國的行業(yè)報告門戶弘博報告!
分享到:
香港人民幣保單大熱 保費已達30億
2010-10-25 來源:華夏時報 文字:[    ]

 在人民幣升值和央行剛剛實施的加息政策下,人民幣保單越來越被香港投資人士青睞。

  10月21日,中國人壽海外副董事長兼總裁劉廷安在出席有關人民幣離岸業(yè)務發(fā)展的研討會時表示,自去年12月人民幣保單在香港推出以來,截至8月15日,人民幣保費收入約有20億元,而目前預計已經(jīng)達到30億元人民幣,占到香港新增保費收入的10%。以此算來,在9月和10月份,人民幣保費收入即高達10億元,相較前8個月的人民幣保費收入大增五成。他同時預計,未來3至5年內,人民幣保費將占到香港總保費收入的30%-50%。

  此前,中銀集團人壽(下稱中銀人壽)率先推出一款傳統(tǒng)保障型人民幣人壽保單和一款儲蓄型人民幣人壽保單,之后花旗銀行聯(lián)合大都會人壽、匯豐控股旗下保險公司,交銀香港聯(lián)合中國人壽也都紛紛推人民幣保單。

  人民幣保單在受到香港投資人士熱捧的同時,有消息稱,也有內地投資客欲借此道投資。但相關從業(yè)人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購買人民幣保單的初衷是預期人民幣持續(xù)升值,實際上是一種“賭”的心理,且此類保單多由銀行銷售,實際上儲蓄性質高過保障,所以購買時要謹慎。

  香港人民幣保費已達30億

  中銀人壽是首個推出人民幣保單的保險公司。早在2009年12月,中銀人壽即推出一款傳統(tǒng)保障型人民幣人壽保單,今年3月底,中銀人壽再次推出一款儲蓄型人民幣人壽保單。4月份,花旗銀行聯(lián)合大都會人壽宣布開售人民幣保單,而匯豐控股下的保險公司也宣布推出人民幣保單產(chǎn)品。在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人民幣業(yè)務清算行中銀香港簽署新修訂《香港銀行人民幣業(yè)務的清算協(xié)議》后兩天,交銀香港與中國人壽海外聯(lián)手推出“十年期人民幣儲蓄保險計劃”,人民幣保單爭奪戰(zhàn)變得激烈起來。

  越來越多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加入到此場爭奪戰(zhàn)的背后,自然是該類保單的熱賣。

  7月20日,最先推出人民幣保單的中銀人壽一口氣再推三款人民幣保單,分別為目標5年保險計劃、目標8年保險計劃及終身保險計劃。

  中銀人壽執(zhí)行總裁蔡中虎在當日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之所以推出不同年期的保單,是為了測試市場反應及客戶需要。據(jù)他透露,推出人民幣結算保單后,市場反應空前熱烈,保單日均銷售額較推出人民幣結算保單前大增了5倍,在7月份的新增保單中,人民幣保單占到了四分之三。

  10月21日,劉廷安在香港透露,截至8月15日,香港累計人民幣保費收入約20億元人民幣,而截至目前估計已經(jīng)達到30億元人民幣,占全港總保費收入的10%。他表示,雖然目前比率不算高,但增長迅速,超過了市場預期。他估計,3至5年后,人民幣新保單收入將占到總保費的約30%至50%。

  劉廷安表示對人民幣保險很是看好。他稱香港保險業(yè)務發(fā)展已久,人民幣保險可以將已經(jīng)放緩的增長空間再次打開。

  據(jù)了解,目前香港市場上的“人民幣保單”主要有兩種交付貨幣,一是人民幣,一是港元。記者在中銀人壽網(wǎng)站上查詢到,其目標5年保險計劃和目標8年保險計劃均清楚地標明為人民幣保單,其解釋是“以人民幣計算保單價值,客戶可以選擇以人民幣或港元繳付保費、支付現(xiàn)金及賠償金額”。  人民幣保單內地在售

  “人民幣保單多由相關銀行的銀保部門銷售,從這個方面說,實際上其儲蓄意義要高過保障。”一大型保險集團高級理財師馮女士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這種保單是建立在‘賭’人民幣持續(xù)升值的基礎上,雖說目前人民幣升值很快,但誰能保證會一直升值下去?政府會一直聽任人民幣升值下去嗎?從展業(yè)經(jīng)驗來看,我不會推薦客戶購買這樣的產(chǎn)品!

  不過,人民幣保單正在內地銷售也是事實。10月21日,《華夏時報》記者致電中美大都會人壽客戶咨詢熱線,接線工作人員證實內地也可銷售人民幣保單,并熱情地將記者信息進行了登記,“我將您的信息轉到花旗銀行,到時會有人跟您聯(lián)系的!

  另有消息稱,由于香港的人民幣投資苦無出路,有行業(yè)內人士欲另辟門路把人民幣委托內地再保險商轉往內地投資,希望既可以分散風險,又可以爭取好的回報。

  不過,這一形式也有一定風險。蔡中虎就曾表示過,借內地保險商承擔分保業(yè)務屬于跨境貿(mào)易,需要中國人民銀行等批準。而另一業(yè)內人士則認為,就算最終內地監(jiān)管機構大開綠燈,此項業(yè)務也潛伏兩大隱憂:一是涉及交易對手的信貸風險。在內地,再保險商非中再保集團莫屬,如果外資保險界或香港保險商爭相委托其承保,風險過于集中。二是中再集團本身缺乏信貸評級,這也是另一種風險。

  針對人民幣投資渠道過窄的問題,劉廷安也指出,由于現(xiàn)在人民幣保險產(chǎn)品的收益率較其他投資產(chǎn)品稍低,在銷售上也遇到困難,他希望有更多企業(yè)來港發(fā)行人民幣債券,搞活離岸人民幣債市,也希望探索進入內地銀行間貸款市場。

文字:[    ]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