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內豆油市場展望
2008-06-18 來源:中國食用油信息網 文字:[
大 中 小 ]
入世以來,在市場這個無形巨手的作用下,國內豆油市場跌宕起伏較大、震蕩頻率周期較快,曾經在2002、2003年給予過我們喜悅、激情,使大家獲益頗豐;也在2004、2005年又給我們帶來沮喪和苦澀的回憶。無論大家是留戀昔日興奮、痛恨,還是一絲絲惆悵,而市場軌跡終歸還是要按照客觀規(guī)律運行,豆油企業(yè)、經銷商的格局洗牌總要進行,國際著名外商涉足投資中國豆油市場步伐在加快,2006年食用油進口取消配額限制,禽流感疫情還在間斷發(fā)生。所以面對如約而來的2006年市場諸多因素不能氣餒,而應認真分析掌握國內外生產、需求形勢,利用存在和即將產生的各種利弊因素,擺脫2005年全年因國內豆油市場相對疲軟,豆油價格持續(xù)走低造成的生產、經營微利甚至虧損或退市觀望的陰影,把握豆油期貨上市使2006年的豆油市場舞臺空間加大的契機,在市場暢游中不斷閃現(xiàn)激情,把握未來商機,向市場要效益。筆者對2006年豆油市場進行如下分析:
一、豆油市場的歷史回顧
我國豆油市場1999年以來的價格走勢一直與國際市場的聯(lián)動性很強。如國內市場豆油價格在1999-2000年和2004-2005年兩個時間段大幅下跌的走勢都是在年初一個反彈后進行的;2001年是總體呈現(xiàn)平穩(wěn)低迷震蕩走勢;2002年、2003年上漲均是在下半年等等走勢均與國際市場CBOT期貨走勢雷同。這主要是我國大豆、豆油生產的不能滿足國內需求,長期依靠大量進口來彌補國內市場的巨大供需缺口。
由于國內外大豆、豆油市場價格走勢的相同,同樣也促使我國的油脂油料的生產形勢與全球生產也處于看似巧合的狀態(tài),仔細觀察歷史大豆歷年產量圖表和美元炒作下的國際大豆價格變化趨勢圖,不難發(fā)現(xiàn),正由于97、98、99年以及2004、2005年的國內、國際大豆大幅增產,是上述1999-2000年和2004-2005年價格總體下跌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99年以前我國免征進口豆粕增值稅政策支持下我國大量進口豆粕,減少大豆進口數(shù)量、增大豆油進口數(shù)量,造成國內外豆油市場的高位價格,刺激了大豆生產。而恢復征收進口豆粕增值稅造成1999-2001年大豆進口數(shù)量的大幅增加和豆油進口的大量減少(2001年豆油只進口約7萬噸),加上國際、國內大豆增產幅度加大等諸多因素也是該階段豆油價格下滑的一個關鍵因素。雖然2000年末豆油價格已經跌入谷底,但2001年我國距離加入世貿組織只有咫尺之遙,談判進入尾聲時期,國內市場錯誤估計了入世后的形勢,因此,在國際市場豆油價格已經節(jié)節(jié)上揚情況下也未能使市場形勢,而是一直低迷震蕩,總體保持平衡。
但99年7、8月份出現(xiàn)的豆油價格反彈主要是大豆季節(jié)性枯竭期和價格長期下滑需要消化的反應,之后飼料、養(yǎng)殖業(yè)需求增大和國產新豆上市壓力形成了豆油價格的深度下滑。2000年6、7月國內外豆油價格的反彈仍是受到我國6月1日起僅僅恢復幾個月的免征進口豆粕增值稅政策的影響,此項政策很快就遭到國內眾多油廠反對而取消。
2001年11月我國正式入世后,由于對國際市場供給形勢和價格走向缺乏正確認識,2002年上半年沒有考慮到國內市場豆油消費已經由2002年以前國內豆油消費受國民收入低、國家宏觀控制及市場沒有放開下的緩慢增長,轉為2002年入世以后油脂油料供給量不斷增大、國民收入和外資投資油廠下壓榨、精練能力大幅增長,以及市場進一步放開情況下需求大幅增長因素,仍在積極處理庫存和按以往經驗規(guī)律進行市場經營,保持了國內市場價格的平穩(wěn)。同時較上年大量減少了進口大豆數(shù)量。下半年,在需求增大、國內市場大豆嚴重短缺和國際市場價格持續(xù)上漲帶動下,加上當時擔負城鎮(zhèn)居民食油供給的國企油廠庫存大幅減少,甚至需要補庫,造成國內豆油價格的快速上漲。但9、10月份國產大豆上市壓力再次使豆油價格出現(xiàn)短暫的快速回落。然而國際市場油菜籽的減產以及國內油菜籽減產110多萬噸,支持了國內豆油價格的繼續(xù)快速上揚。
2003年非典疫情一度使得人口流動減少,餐飲業(yè)、食堂臨時關閉,民工不能外出打工等因素造成豆油需求大幅下降,前三季度價格平穩(wěn)震蕩;但10月份起因國內外油脂油料大幅減產出現(xiàn)豆油價格的暴漲。2004、2005年國際、國內油脂油料產量連續(xù)增產和國內進口大增下、供給過剩后的持續(xù)下跌局面。綜觀我們熟悉的2005年,國內豆油價格明顯的上揚只發(fā)生了屈指可數(shù)的4次。四級豆油、一級豆油行情從年初至8月中旬以不同下降階梯持續(xù)震蕩下滑,價格從6000元/噸、6400元/噸下降到5100元/噸、5240元/噸,降幅分別達15%和16%左右。其次,8月中旬至12月份的波浪震蕩階段。價格圍繞5200元/噸、5400-5450元/噸震蕩,谷低價格在9月底和11月中旬,最后峰高在11月底,四級豆油、一級豆油價格達到5400元/噸和5700元/噸,年底價位在5180元/噸和5400元/噸。
二、目前大豆市場的基本面、特點
1、我國食油產不抵消,外貿依存度高; 豆油為我國食用量最多的品種,也是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品種。全國大豆榨油消費量中2003/04、2004/05、2005/06年度進口大豆占全部榨油大豆的比重分別高達74%、76%、80%;我國豆油市場供給量中,進口豆油的比重分別為38%、24%、28%。
我國食油產不抵消,缺口擴大,需利用國外資源。入世過渡期中食油TRQ實現(xiàn)率較高,前三年食油進口TRQ分別實現(xiàn)55%,68%,76%。且大豆進口劇增,已超過國內大豆總產量,占世界大豆貿易量1/3。按入世承諾,2006年取消食油TRQ,全部食油進口均實現(xiàn)關稅化(9%)。借鑒2004年國際大豆價格暴漲暴跌、2005年持續(xù)下跌的教訓,應特別關注國際食油市場的巨大風險。
注:1.2002-2005年,食油進口TRQ內關稅均為9%;TKQ外關稅,2002(52.4%),2003(41.6%),2004(30.7%),2005(19.9%)。
2.2002-2005年,食油進口TKQ中,國營和私營分配比重,2002(34:66)、2003(26:74),2004(18:82),2005(10:90)。
3.2006年以后,取消食油進口TKQ,食油進口均實行統(tǒng)一關稅9%。
2、近年來國內豆油供給與消費情況
近幾年我國植物油進口量和國內產均量出現(xiàn)大幅提高,監(jiān)測顯示,2004年我國植物油供給總量超過2000萬噸,與1998年1040萬噸的供給量相比翻了將近一番。2005年我國植物油供給量在經歷了2003-2004年的迅猛增長后,增長勢頭出現(xiàn)減緩。在這一年,雖然豆油產量再度刷新歷史紀錄,但由于菜油產量明顯下滑,植物油進口總量也出現(xiàn)下降,所以,國內植物油供給總量將與去年基本持平。
在供給量逐年增加的同時,我國植物油消費總量也出現(xiàn)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植物油消費總量預計將再度刷新歷史紀錄,食用消費及與工業(yè)消費數(shù)量均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預計2005年我國植物油食用消費總量將達到1700萬噸,人均消費數(shù)量超過13公斤;2005年我國植物油工業(yè)及其他領域消費數(shù)量預計達到350萬噸,與2004年基本持平。
。1)國內豆油產量。1999年以前,我國豆油產量基本上處于平穩(wěn)增長階段,1991年豆油產量為65萬噸,到1999年達到195萬噸,8年時間增長130萬噸,平均每年增長16萬噸。從2000年開始,我國豆油產量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幾乎每年都會刷新歷史紀錄。2004年我國豆油產量達到480萬噸,較1999年的195萬噸增加了285萬噸,1999-2004年平均每年增長57萬噸。預計2005年我國豆油的產量將達到570萬噸,將再度刷新歷史紀錄。
國內豆油產量不斷增長與我國大豆進口量大幅度增長密切相關。1999年以后我國大豆進口數(shù)量增長明顯加速,致使2000和2001年我國豆油產量分別達到290萬噸和365萬噸,較1999年的195萬噸顯著增加。2002年正式實施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這一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僅為1131萬噸,較2001年的1394萬噸減少263萬噸,減幅將近兩成。受此影響,2002年我國豆油產量為360萬噸,基本保持上年水平。2003年我國大豆進口數(shù)量再度迅速增加,達到2074萬噸,較2002年增加943萬噸,增幅達83%。2004年國際大豆價格大幅回落,國內初榨油廠虧損嚴重,同時因種衣劑大豆事件加強了質檢力度,當年大豆進口量有所降低,國內豆油產量增速出現(xiàn)減緩,但仍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480萬噸。2005年1-11月我國大豆的進口數(shù)量達到2397萬噸,較2004年同期增長33%,2005年全年進口大豆的數(shù)量預計將達到2597萬噸,國內豆油產量將達到570萬噸。
進口大豆數(shù)量大幅增長導致國內豆油產量激增,國產大豆在榨油消費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6年大豆榨油消費中進口大豆所占的比例僅為13%,而國產大豆比例則高達87%,1999年進口大豆與國產大豆所占比例分別為38%和62%,至2005年,進口大豆所占比例已高達80%,而國產大豆所占比例則下降到20%。
。2)豆油生產分布
我國豆油的生產分布面較廣,在上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內,我國豆油生產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等大豆主產區(qū)。近年來,南方沿海地區(qū)興建了很多大豆加工廠,它們大多使用進口大豆進行加工,其中江蘇、山東、遼寧、廣東等四省區(qū)是榨油能力最集中的區(qū)域。
。3)豆油生產企業(yè)
據國內相關機構統(tǒng)計,截至2005年年末,我國采用浸出工藝壓榨大豆的企業(yè)共596家,日壓榨大豆能力為29.706萬噸。另外,我國還有小型機榨油廠、油坊2000家以上,估計日壓榨大豆能力在3000噸以上。據上述情況預計,截至2005年年末,我國日壓榨大豆能力已經達到30.026萬噸。按工廠年生產300天(年車間開車率82%)計算,全國全年大豆壓榨能力已經達到9008萬噸。調查情況表明,我國近幾年新建的大型油廠已占據大豆壓榨行業(yè)的主導地位,大部分中小型油廠將被徹底淘汰出局。
另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已動工新建、擴建、籌建的大型大豆壓榨企業(yè)12家,預計日壓榨大豆能力為3.72萬噸,這些新廠2006年底前投入使用,年增加有效大豆壓榨能力1116萬噸。因此我們預計,到2006年年末,我國年大豆有效壓榨能力將超過1億噸。
2005年天津的油廠建設值得一提,首先是嘉里投資建成具有1000噸日精煉能力的油廠,之后九三投資建成日壓榨5000噸大豆、日精煉能力1000噸的油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頁]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