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光臨中國最大的行業(yè)報告門戶弘博報告!
分享到:
2006造船市場回顧
2008-05-08 來源:產(chǎn)經(jīng)網(wǎng)-中國水運報 文字:[    ]
2006年,新船訂造異;鸨麓瑑r格繼續(xù)攀升,海洋工程設備異軍突起,各國船企紛紛擴大產(chǎn)能等等。上述幾點可以看成是2006年全球造船市場呈現(xiàn)出的幾大特征。



  特征一:船市紅火超過業(yè)界預期



  2005年下半年,國際造船業(yè)界和市場研究咨詢機構專家普遍預測,經(jīng)歷了2003年至



  2005年連續(xù)3年的市場需求旺盛之后,2006年的國際船市將出現(xiàn)調(diào)整。新船成交量將比2005年減少500萬修正總噸(CGT),約為3500萬CGT。平均船價也將出現(xiàn)回落。



  然而,2006年的國際船市卻與原來的預測大相徑庭?死怂勺罱l(fā)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06年1 1月底,全球已成交新船訂單4920萬CGT,全年有望突破5000萬CGT,創(chuàng)歷史新高;全球船企手持船舶訂單1. 2073億CGT遠超過上年同期的1.0418億CGT。這一成績表明,一年來,全球造船企業(yè)在大量消化累積訂單的同時,手持訂單數(shù)量比一年前又新增1600多萬CGT,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2006年市場需求的旺盛勢頭。



  伴隨著市場旺盛的需求,新船價格也普遍高于2005年。30萬噸級VLCC2006年10月底的價格由2 005年周期的1.2億美元/艘上漲至1.29億美元/艘,漲幅7.5%;15萬噸級油船船價由7100萬美元/艘上漲至8000萬美元/艘,漲幅12%;14.7萬立方米級LNG船價格由2.05億美元/艘上漲至2.2億美元/艘; 6500TEU級集裝箱船價格由8900萬美元/艘上漲至1.01億美元/艘,這是該型船價格首次突破1億美元大關。



  特征二:首季下單高峰讓人始料不及



  一季度通常是新船成交淡季,但2006年的一季度卻讓人目瞪口呆,新船成交量達到1437萬CGT。各國船企更是樂不可支,韓國接單量近500萬CGT,比上年同期增長18.7%,合計造價破120億美元,同比增長34%。同時,日本、中國、歐盟、越南和東歐造船國家所承接的新船訂單也大幅增加,同比增長27%~118%,越南和東歐船廠訂單增幅創(chuàng)新高。新船成交量大增使一季度船價普遍上揚,不同船種船價漲幅在7%~11%。



  在一季度的火爆市場上,成交最多的船型是各種液貨運輸船,包括石油、成品油、石化產(chǎn)品運輸船,也包括干散貨船等。分析其原因,除了市場的實際需求增加外,4月1日實施的油船和散貨船結構共同規(guī)范(CSR),使船東和海運公司為節(jié)約成本希望趕在規(guī)范實施前下單訂造新船。為此,一些市場分析人士戲稱:CSR是一季度新船訂單高產(chǎn)的催生產(chǎn)婆 。但實際上是市場需求孕育了大量訂單。



  特征三:超大型箱運船集中下單史無前例



  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集裝箱船運力已出現(xiàn)過剩,所以預測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集裝箱船訂單成交量將銳減。



  2006年6月份,全球最大的海運公司--馬士基在歐登塞船廠秘密下單訂造2艘11000TEU級集裝箱船,消息一經(jīng)傳開,國際市場第三季度便出現(xiàn)了一個大型海運公司爭訂10000TEU級以上集裝箱船的熱潮。德國海運公司一次下單訂造8艘11400TEU級超大型集裝箱船,以色列海運公司一次下單訂造6艘8500TEU級和10000 TEU級集裝箱船,韓進海運一次下單訂造5艘10000TEU級集裝箱船。三星重工接獲8600TEU~10000T EU級集裝箱船訂單11艘,現(xiàn)代重工承接28艘。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06年夏季,全球成交的8600TEU級至114 00TEU的集裝箱船訂單接近60艘。超大型集裝箱船下單這么多,而且集中于一個短的時間段內(nèi),這在國際造船史上是未曾有過的。



  特征四:海洋油氣項目設備異軍突起



  2006年,海洋油氣開發(fā)生產(chǎn)設備的訂單數(shù)量和價格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成為國際船市的一大看點。



  以深海油氣田勘探鉆井和生產(chǎn)項目設備為例,過去多年來很少有人問津的勘探鉆井船,在2006年前10個月就成交了9艘。三星重工拿走了其中的6艘訂單,單艘最高6.31億美元的價格成為目前世界上造價最高的商船。其余5艘訂單價格也均在5.5億美元至5.9億美元之間。大宇造船同美國簽訂的一艘勘探鉆井船價格5.1億美元。韓國船企拿走了全部9艘訂單中的7艘。現(xiàn)代重工一次從阿聯(lián)酋石油公司接獲3套海洋油氣項目設備平臺及相關海底運輸管線訂單,總價格高達16億美元。



  2006年國際市場上的海洋油氣項目設備訂單近75%集中于現(xiàn)代、三星和大宇造船三大船企手中。截至11 月底,他們承接的海洋油氣項目設備訂單合計價格已突破120億美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



  國際海洋項目設備租賃市場需求也在擴大,供不應求造成有錢租不到設備。1套海洋項目設備的日租金已從20 05年底的30萬美元漲至2006年四季度的50萬美元。



  目前,俄羅斯、美國、瑞典和挪威的石油公司都準備投資開發(fā)北冰洋極地地區(qū)海域的石油和天然氣,不僅需要深海油氣項目設備,而且還需要具有耐嚴寒性能、具備在嚴寒海域航行能力的破冰油船和破冰LNG船。未來5年,全球需海洋油氣項目設備130臺套左右。持續(xù)的高油價是石油公司投資訂造設備的動力。2006年海洋油氣項目設備訂單異軍突起,則預示著全球這類項目設備船(平臺)開始進入需求旺盛期。



  特征五:船企大力投資擴充生產(chǎn)能力



  一年來,韓國、日本、中國、東歐造船國家、越南、印度和巴西都在投資擴充造船生產(chǎn)設備能力。韓國船企的投資擴能呈現(xiàn)新特點:向國外轉移低附加值船舶產(chǎn)品生產(chǎn)基地,中國、越南、菲律賓、巴西、中東、東歐成為其轉移目標地,尤其是中國。三星、大宇造船和STX造船相繼在中國建船體分段生產(chǎn)廠。此外,韓國船企還通過陸地造船、浮船塢內(nèi)造船等創(chuàng)新方法,在不建新船塢的情況下擴充生產(chǎn)設備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停止了投資擴充造船設備能力的日本船企,2006年也掀起了投資擴能新熱潮。三菱重工的兩座船廠投資2000多億日元擴充生產(chǎn)設備,使造船周期由4.8個月縮短到3.5個月,LNG船年建造能力由5艘增至7艘;第二座船廠的年造船能力從68萬CGT,提高到98萬CGT。此外,日立造船、川崎重工、常石造船和幸陽造船等船企均投資1000億日元左右擴充、改造現(xiàn)有生產(chǎn)設備。



  通過擴充造船設備能力,韓日的新船完工量大大增加。預計韓國2006年全年的造船完工量將突破1200萬 CGT,日本也將超過900萬CGT。

文字:[    ]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